香港:內外兼修的綠色攻略
文/楊星 趙溪 滕雲
2004年,美國國防部公佈瞭氣象衛星拍攝的五大洲衛星夜景圖,全球網友清晰地看到瞭中國南部最醒目的點—香港。在僅相當於上海市的六分之一的區域中,有約710萬人常駐,加上往來的大小船隻和絡繹不絕的遊人,這個亞洲大港已成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用能量最高的地區之一。每當夜幕降臨,輝煌、幻彩的燈光灑向維多利亞港,兩岸的摩天大樓璀璨奪目,港灣中的郵輪金碧輝煌。
然而,萬傢燈火的背後,卻曾是香港能源百分之百依靠進口的尷尬。英國《經濟學人》雜志在10年前曾撰文指出,“香港和新加坡,已成為世界上進口能源比例最高的國傢和地區,其進口能源比例為100%。”在如此高度依賴外部供給的10年中,香港還經歷瞭金融危機後的緩慢復蘇。在社會對能源需求不斷增加的情況下,香港能夠得以平穩發展,得益於節能制度的內修和能源外輸的跟進。
“彈丸之地”上演全民節靜電抽油煙機能
香港人從不避諱說香港是“彈丸之地”,但他們喜歡“螺絲殼裡做道場”,充分挖掘自身潛力,並在實踐中追求便捷而靈活的方式。在能源使用方面,香港人踐行瞭這種特質,充分地提高能源利用的效率。
從2010年9月香港機電能源署(EMSD)發佈的Hong Kong Energy End-use Data(1998-2008)中可以看出,在全社會最終消耗的能源中,商業和住宅能耗逐步攀升,分別為20%和40%,而工業能耗從占比15%萎縮至10%。通過產業調整,政府把工業領域節約下來的大量能源用在商業和服務業等領域。
2005年,香港環保組織發表瞭一份研究報告,指出香港室內空調溫度之低,普遍隻有20攝氏度左右,幾乎位列全球之首。香港政府下決心力推全民節能。向來“力撐”環保的行政會議召集人梁振英多次呼籲,社會應該開展“人心工作”,通過“市民一小步,香港一大步”穩步推進節能減排。
目前,香港整個社會體現出強烈的節能意願:主流電視媒體黃金時段的節能公益廣告,呼籲市民從生活細節進行節能;慈善組織在社區推行的“少碳減貧大行動”,以氣候變化加劇貧困的真實故事,指出數億人面對因氣候變化致貧的災難,呼籲全港市民以行動遏制氣候變化。
倘若從碳排放總量的角度來看,香港全社會為節能減排做出的貢獻並不大。過去10年,香港的能源消耗不僅沒有降低,反而增加瞭近10%。但從能源強度的角度看,單位GDP能耗指標已經下降超過10%。根據《香港能源統計》顯示,在2000至2010年間,香港一次能源需求下跌4.5%,已完全進入後工業化時代。
商業之都的“綠屋”夢
在香港,商業是無處不在的。由於地少人密,無法大量發展加工制造業,於是港人因地制宜,發展以金融、貿易、物流、交通及高技術含量的研發制造為主的基本產業。身為世界第十二大貿易實體和亞洲第三大股票交易中心,香港的城市氣質始終與商業緊密聯系在一起。
香港的用能大戶自然也非商業莫屬。由於政府一直推行以金融為核心的產業政策,商業樓宇的用能量約占全港用能的40%。早在1994年,為瞭緩解經濟高速發展對環境造成的較大壓力,香港政府就成立瞭能源效益事務處,主要的工作是在香港推廣能源效益和節約能源。2007年9月,香港政府響應《悉尼氣候變化宣言》,力求在2030年或之前,把能源強度從2005年的水平降低至少25%,並從制度上加以保證。
特區政府很早就認識到,建築節能和基礎設施節能是全社會商業節能的重中之重。因此,政府推出五份建築物能源守則(Building Energy Codes),這些法靜電除油煙機價格規都已納入香港法律第123章《建築物條例》中的《建築物(能源效率)規例》中。
當前,香港政府正著手建立一套全面的建築物能源守則,它為促進能源有效利用,提供瞭建築物節能設計的基準。守則內的規定和范圍是最低節能要求,建築設計公司在此基礎上開展“節能競賽”,以全球領先的節能設計打動深具綠色意識的業主。政府以制定守則為“抓手”,發揮引導力和示范效應,既推進瞭節能工作,又推動瞭節能科技的充分發展和應用,並形成瞭一個可觀的節能市場。
現在,香港已經有超過4萬座大廈。未來,這些樓宇再進行翻修工程時,都要符合現定的守則和要求。據估算,如果該項法規得到實施,每年可以為香港節省用電1.5億千瓦時,相當於10萬臺空調機的用量,每靜電機推薦年可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0萬噸。
在基礎建設方面,特區政府則不惜重金,啟動區域供冷和實施淡水冷卻塔水冷式空調系統計劃,如在啟德發展區建立區域供冷系統,並為新發展區內建築物提供中央水冷系統。與傳統氣冷式的水塔散熱式空調系統相比,區域供冷系統可以節約相當可觀的用電量。此外,政府還推出《香港建築物(商業、住宅或公共用途)的溫室氣體排放及減除的審計和報告指引》,資助大廈業主進行能源及二氧化碳排放的綜合審計,鼓勵私營單位參與二氧化碳排放綜合審計及實施減排措施,整合社會力量,增加節能減排工作的成效。
可再生能源產業蓄勢待發
效率是現代商業的靈魂,也是香港社會的濃鬱氣氛和顯著特征。在這裡,人們非常認同成本效益最大化的理念,並在工作中一以貫之。但在面臨新能源開發時,這種理念有時也會發生變化。
以太陽能為例,雖然可以規模開發的太陽能並不多,但是香港特區政府依然在部分辦公樓上帶頭使用太陽能。香港建築物密集,廣告林立,隻能利用大樓不大的屋頂面積發電,導致太陽能發電成本居高不下,在香港這個成本效益觀念非常重的地區,能夠全面推廣和宣傳,並帶動一批企業響應,充分體現出香港人對可再生能源開發的認同。
近年,香港政府利用國際交流的便利,努力實現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利用和人才引進。2008年,旨在引領大中華地區科研創新的香港科技園落成,薄膜光電科技等新能源技術被其視作未來香港的世界級優勢項目。2009年,太陽能技術支援中心正式在科技園啟動。不久,杜邦公司就將全球首個薄膜太陽能實驗室設立在此,它成為深港合作中的科技核心項目。此外,科技園還與高校建立夥伴關系,通過每年舉辦的“應用可再生能源設計暨經濟大賽”等活動,挖掘可再生能源的研發人才,在青年中培養後備力量。
此外,香港企業也充分參與高校的可再生能源的研發。2011年8月底,香港城市大學獲企業捐贈港幣1000萬元,設立能源研究中心,旨在加速本港研發新能源技術,提高能源效益。
在強大的技術、人才和財力支持下,香港已經開始追求更大的綠色暢想。除建設小規模的風力發電外,2007年開始,垃圾堆填區的沼氣已用作生產煤氣的燃料。
根據香港中華電力最新的消息,中華電力將與英國風場發展商Wind Prospect合作,研究在香港東南水域發展一個達20萬千瓦級的海上風場。明年,Wind Prospect將在香港東南水域安裝數據塔,收集風力及溫度等資料,以確定最終裝機規模。業內人士預計,該項目將有望為香港每年減排超過30萬噸二氧化碳。
外輸和轉型的挑戰
2011年2月,香港政府在其《施政報告》中指出,到2020年,香港發電燃料組合為天然氣約40%、煤不多於10%、可再生能源約占3%~4%,其餘約50%為輸入核能。其實,大陸向香港輸送的電力、天然氣和核能一直是香港能源供給體系的重要組成,粵港能源一體化則是近年來的重要一筆。
2008年8月28日,特區政府與國傢能源局就能源合作簽署的諒解備忘錄,這是香港與內地能源合作的重大突破。在2009年《珠三角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出臺後,內地與香港簽訂瞭《關於建立更加緊密的經貿關系的安排》及其補充協議,廣東省政府與香港特區政府制定瞭《粵港合作框架協議》,加速推動粵港能源一體化。
盡管能源主要來自內地,但香港在能源合作中並非僅是“受照顧”的角色。2011年8月,南方電網公司在年度合同約定之外,增購10億千瓦時的港電,並充分利用中華電力的網絡進行轉供電,幫助深圳平穩度過大運會遇上的電網負荷高峰期,有效緩解瞭廣東的供電緊張,粵港能源一體化帶來瞭雙贏的局面。
但香港“無煤無油無氣”的現狀決定能源外輸的狀態難以徹底改變。未來,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在現有海上天然氣供應的基礎上,續簽20年長期供氣協議。另外,國傢能源局和特區政府原則上同意就使用已規劃的新建西氣東輸二線向香港供氣,開展可行性研究,預計每年供氣量不少於10億立方米。
目前,香港約有四分之一的電力來源是核電。大亞灣核電站每年向香港供應約100億千瓦時的電力。2009年,廣東核電集團與香港中華電力控股公司在京簽署大亞灣核電站延長合營期合同,將再向香港供電20年。大亞灣核電站安全、環保、經濟的核電將繼續源源不斷送往香港。
然而,香港對石油的需求仍在近年內一路走高。專業人士指出,對於作為全球重要的商貿中心,居高不下的油價必將削弱其港口的貨運優勢,還可能導致外貿收益下降,進而影響其消費及投資。盡管香港特區政府在油價方面制定瞭優惠機制,但目前看來,市場上柴油價格仍然很高。未來,要改變香港能源使用緊張的窘境,調整經濟發展方式和能源消費模式任重而道遠。
AUGI SPORTS|重機車靴|重機車靴推薦|重機專用車靴|重機防摔鞋|重機防摔鞋推薦|重機防摔鞋
AUGI SPORTS|augisports|racing boots|urban boots|motorcycle boots
留言列表